期刊简介

               《检验检疫学刊》是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主管,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和中国检验检疫学会联合主办,《食品指南》杂志社编辑、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科技期刊。现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著名检索机构全文收录,适合检验检疫技术人员、业务管理人员、质量监督技术人员、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及企业有关科技人员阅读。                

点击详情 >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

出版部门: 《检验检疫学刊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邮发代号:

出版周期

创刊时间 1991

出版地区

出版地区

订购价格 190.00

杂志荣誉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首页>检验检疫学刊杂志
  • 杂志名称:检验检疫学刊杂志
  • 主管单位:
  • 主办单位:
  • 国际刊号:
  • 国内刊号:
  • 出版周期:
期刊荣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期刊收录:
检验检疫学刊杂志2004年第1期文章
  • 正交法研究光合细菌计数培养基

    利用正交设计试验法研究了碳源、酵母膏、微量元素、磷酸盐、铁盐、琼脂等6个因子对光合细菌培养计数的影响,确定了各因素的佳配比,其结果是:NaHCO31.0g,CH3COONa3.0g,酵母膏2.0g,微量元素0ml/L,K2HPO40.5g,Fe-EDTA0.005g,琼脂8g.该组合加上NH4Cl1.0g,MgCl2.6H2O0.2g,NaCl5.0g,dH2O1000mL,即得出光合细菌计数培养......

    作者:刘军义;汪文龙;李娟 刊期: 2004- 01

  • 弹性织物弹性检测方法的改进

    介绍了弹性织物的性能要求,并对用INSTRON4465型万能材料拉力机检测弹性织物弹性回复率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通过在仪器上加装一个自行设计的辅助控制装置提高了检测的效率和自动化程度.......

    作者:巫莹柱;狄剑锋;邓志光;黄伯熹 刊期: 2004- 01

  • 电器产品泄漏电流测量不确定度评估

    测量不确定度是完整测量结果的一部分.由于测试方法的特性,部分电器安全检测项目很难从计量学和统计学的角度进行有效的、严格的测量不确定度计算,因此,有关电器安全检测结果的不确定度评估还处于尝试阶段.本文根据标准规定的方法,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对电器产品泄漏电流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来源进行分析,并给出各不确定度分量以及合成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以及结果的报告.......

    作者:徐哲谆;周敏 刊期: 2004- 01

  • 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大分子指纹图谱分类及分型鉴定技术

    对当今流行的生物大分子指纹分类及分型鉴定技术进行了综合分析.探讨了这些技术的适用范围、稳定性、易用性和分析效率等.提出了适合于检验检疫的分类及分型鉴定技术及其在检验检疫中的应用价值.对进一步拓展PCR-RFLP和AFLP技术的适用范围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CR-RFLP技术可以不经过分离培养,直接应用于难以人工培养和分离提纯的病原微生物,如植原体的分类鉴定.经过恰当设计,AFLP技术也同样适用于......

    作者:葛泉卿;温孚江 刊期: 2004- 01

  • 纳米材料及其检测技术

    由于许多独有的特性,作为新世纪三大主导技术之一的纳米技术,在电子、材料、生物、信息、化工等许多领域表现出了诱人的应用前景,甚至对社会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特别是以纳米微粒作为添加剂而形成的纳米复合材料,在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方面表现出了广阔的前景,事实上,纳米颗粒在涂料、抗菌清洁、橡胶、塑料、陶瓷等领域的使用已经产品化并显示出了明显的优势.......

    作者:曹标;陈明 刊期: 2004- 01

  • LC/MS/MS法检测虾中氯霉素

    1前言氯霉素(CAP)是1940年从委内瑞拉链霉菌中分离出来、对革兰氏阴性和阳性菌的蛋白质合成具有干扰作用的广谱抗菌素.它同时对人类具有毒害作用.多种毒害作用由二氯化碳α位羰基产生,这个碳原子很容易被具亲核结构的化合物(如蛋白质中所发现的)取代.它对人类的潜在危害主要表现在骨髓造血功能损害而引起的贫血.尽管如此,氯霉素还是被用来治疗微生物对人类的感染.因为氯霉素对不同人群的影响不同,因而无法估计氯......

    作者:于杰;崔进;施东福;尹志刚;邱月明 刊期: 2004- 01

  • 浅谈食品安全领域技术性贸易措施与风险分析技术

    阐述了食品安全领域技术性贸易措施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强调了风险分析技术是WTO框架下食品安全领域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核心,明确了在我国开展风险分析技术的必要性,以及在新形式下在我国开展风险分析的几点思考.......

    作者:祁彦;潘建伟;李淑娟;储晓刚;罗祎 刊期: 2004- 01